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教育个案

作者/来源:俞勤 发布时间:2005-12-29
                                                                         教 育 个 案
                                                                                               俞勤
男,7岁,不愿上学,在教室门口哭,不进教室。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几乎都是班上最后几名。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不愿意到学校上课。
而他的父母不针对孩子的实际,一味地提出高要求,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与需要。这一切使得缺乏自信心,心理负担过重,形成自卑、压抑心理。 由于他总是达不到父母最起码的要求,他们倍感丢面子,教育方法非常粗暴,只是单纯的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这导致他总是在父母的严厉喝斥下生活、学习,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这种性格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语言能力发展不足。
因此,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爱学校,爱学习帮他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劝说他父母为孩子减压,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我把他这几个月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通过给家长写信,学校联系等方式,建议家长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他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他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他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我还鼓励家长把心中对孩子的爱说出来。我了解到尽管父母对他要求很高,也很严格,但他们都是非常爱他的。而这一点,他却毫无感觉,这也是造成他封闭、自锁的原因。因此,我建议父母能把心中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他知道。并以此唤起他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体谅,融化他们家庭中的坚冰。
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同学做他的同桌。这样当他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他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另外,我还注意到他没有知心朋友,就在班上开展“手拉手”活动,活动一开始,暗示班内好同学和后进生交朋友,互相帮助。同时,通过这一形式促进他大胆地与优等生交往,逐步领悟到交往的方法,领略到交往的乐趣。
 进行了一段时间后,他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有一定的自觉性,也不在教室外哭了,每天不再视上学为畏途。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07号




图片飘窗效果

15847515551738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