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空间

作者/来源:俞蓓莉 发布时间:2005-12-30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提倡课堂教学应使浓缩的知识展开,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创建、丰富和深化的过程,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以“活动为中心”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究,学会分析与思考,教师应该在活动中握动态生成的资源,适时介入、组织、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可是,由于教材编写条件的限制和它的大众性,某一些素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活用教材,使问题情景更切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在教学不同的班级时,我进行了尝试。结果发现,同一素材,呈现的方式不同,时机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在上《视图》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桌上放了一把水壶,四个学生从不同的位置看到不同的形状。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让四个学生坐在不同的位置,画出自己看到的形状,然后小组将则四张画放在一起,比较所画的图片是否一样,思考“为什么画同一个物体,画出的图片却不同?”然后,将各自画的图片收集在一起,组内同学任取一张,去寻找相应的位置。这样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这些游戏活动,初步建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所不同”这一空间概念。谁曾想到,想得不错的环节在实践中却惨遭失败。在实际操作中,两年级的同学很多一部分的绘画水平很差,当学生拿着依仗错误的图画,如何去比较?如何去寻找相应的位置呢?这是我未曾料到的。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豁然醒悟,在学生还没有具备空间观念的前提下,一开始就提出画的要求,实际上已经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脱节了,像这样的体验是无效的劳动。

    于是,我对另一个班的活动做了调整。将“画图片”改为“找图片”(给出事先准备好的四幅图片,根据自己看到的实物的样子,找出相对应的一幅),“认位置”(任意拿一张图片,找到相应的位置),“连图片”(将书上对应的图与人连起来。在学生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中渐渐加深体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后,在让学生任意选择一样物品,从不同的角度把它画出来(能画几幅就画几幅),这样,既能体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画一画”这一活动的两种安排,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探究空间,情境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意。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07号




图片飘窗效果

15847515551738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