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作者/来源:姜岚 发布时间:2005-12-29
  文学巨匠鲁迅说过:“教育是要立人。”西方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是要培养“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教育就是关注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努力创造并积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也就忽略了人,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都是不利的。
  过去在教学上,我们虽然也很重视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把情感作为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而没有把情感看成是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新课程中把情感与认知目标并列提出,反映出新课程改革关注全人发展、关注生命的价值取向。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爱护生命做起,教育学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乌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本学期有一篇课文《小狗杜克》,课文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要教学生懂得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以激发起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教学时,我先请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在小尼科将被火车轧到的危险时刻是杜克救了他,请划出说明当时情况危险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学生自由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风驰电掣”,学生理解了“风驰电掣”是形容像刮风闪电那样迅速。说明速度很快,先读好词,再让学生来读句子,从词句的朗读中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我先请学生自读句子体验,接着请学生范读。再让学生学着读得好的同学读,来体会当时的危险。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就在这一刻,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呢?哪些地方使你感动?默读并圈出。小组交流。”学生抓住了小杜克的三个动作,“蹿,咬,拖”体会到了它速度快,毫不犹豫,不顾一切救主人,对主人的一片忠诚。朗读第4,5节,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学生体会到动物也有感情,只是它们缺乏表达希望的语言,但隐藏的感情却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
接着我问:“小狗这样忠诚无私的对待主人,这忠诚源自于平时玛丽一家与小狗建立起来的深厚的感情。”让学生默读第一节,找找你从哪里看出玛丽一家与小狗有深厚的感情。然后,用当时在公园里温馨快乐的场景与之后惊险的一幕作对比,把尼科的安然无恙与杜克流着献血的爪子进行对比,通过两相比较,帮助学生在对不同场景的对比中,体验情感,并从朗读中表现出来,从而感受到爱是相互的,任何动物都是地球大家庭中的成员,每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在面对可怜的弱势的动物时,必须懂得保护它们,同时也要发展完善自己,人类只有真正懂得保护动物,才能切切实实的关怀我们自己,人类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和谐。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说玛丽和周围的人,面对尼科安然无恙而杜克流着鲜血的情景会说些什么?有的说他们会说:“这只小狗真忠心啊!”有的说:“这只小狗为了救小主人,不顾自己的性命,真感人啊!”有的说:“玛丽一家一定很爱小杜克,小狗才会这样忠心地救小主人。”……学生从对课文的理解的基本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我认为其实更深一步地讲,文章要传达的是一种广义的爱。爱是动物伟大的本能,往往不逊于人类。爱的出发并不要求回报,只要将爱根植于内心发乎本性的自然传达,在真诚与包容之中,便会感受到人生的温馨与和谐。但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原因很难体会如此深刻,以后他们自会理解,这是无需急于告诉他们。
  接着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将会怎样对待小动物?他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就达到了让学生去思考的目的。
  整篇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时时处处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作为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边读边讲,进一步体会各个部分不同的气氛,及朗读时的不同语气。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动物相处,直面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营造一个健康的世界。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07号




图片飘窗效果

15847515551738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