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出处 |
主要内容 |
1.熟悉的未必熟知——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学前调研作品分析 |
刘加霞,
孙家芳 |
《小学数学教师》2011/09/P1 |
钟表是生活中常见、常用度量时间的工具,认识钟表是现代人的一种常识。但学生对钟表真的有“认识”吗?达到什么程度?哪些认识或经验对教学有积极意义?哪些经验对学习有负向影响?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做学生调研,另一方面更需要追问“钟表”的数学结构是什么。为此,本文作者在一年级上学期做了学前调研,以了解学生对“钟表”的已有认识、经验储备以及钟表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为“整体”设计“认识时间”奠定基础。 |
2.对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一些感悟 |
顾美兰 |
《小学数学教师》2011/09/P37 |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然而,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应该让学生探究、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有利于探究等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实践。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探究”的感悟。 |
3.数学学习“高原现象”的诱因及应对策略 |
葛素琴 |
《中小学数学》2011/09/P7 |
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一般是指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某些较复杂技能或思维方法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成绩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它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升之间出现一段水平相近的线段,即所谓的“高原期”。
本文探讨小学数学学习的“高原现象”产生的诱因及相应对策,对指导学生顺利度过这类特殊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4.“异”与“同”之思辨 |
胡静 |
《中小学数学》2011/09/P35 |
小学数学知识中蕴含较多的如比较、转化、类比、符号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用时都需要对知识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辨析。对教学内容,如能时常从“异与同”的关系审视之、思辨之、处理之,则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建起思维支柱。如何处理好“异”与“同”的关系,本文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实践:一是同中求异——促新知生长;二是化异为同——显知识本质。
|
5.“克和千克”磨课记 |
倪培培 |
《中小学数学》2011/09/P37 |
本文作者和他的团队三度教学实践,两改教学设计,每一次的设计思考和课堂实践,都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推进,体味了一段《克和千克》的磨课历程。 |
6.冲破“表面积计算”的困扰——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为例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 |
吕霞 |
《中小学数学》2011/09/P47 |
本文记录了教学思路。 |
7.“厘米的认识”说课设计 |
陈卫青 |
《中小学数学》2011/09/P30 |
说课设计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