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出处 |
主要内容 |
1.小学生提问能力缺失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
郭小龙 |
《中小学数学》2011/06/P1 |
本文作者认为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对提问的研究较多,而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则被关注较少,这也是导致大多数学生解题能力强,提问能力差,缺乏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对学生提问能力缺失的成因作了分析,并应对学生提“问”能力缺失思考了教学策略。 |
2.基于心理因素的小学生计算错例分析及干预策略 |
沈柯亮 |
《中小学数学》2011/06/P5 |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作者认为:除了对有关计算的数学概念掌握不好方面的问题外,小学生计算错误大多是由心理障碍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本文介绍了四种心理障碍引起的计算错误和干预策略,教师遇到学生计算的错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粗心”与“马虎”,应该深入研究错误根源,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注意寻找心理对策,坚持不懈地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
3.听出学生之所想 |
宋家楷 |
《中小学数学》2011/06/P14 |
本文作者认为: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思考,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捕捉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认知想法,才能有效的解读学生。本文举例谈了教师如何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要注意听出学生的后续之音、合理之音、弦外之音。 |
4.问题要问在点子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
王美英 |
《中小学数学》2011/06/P28 |
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是离不开的,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度,要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在何时何处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善教者必善问,本文介绍了有效提问六大方法。 |
5.关注细节,促进思维—形象性与抽象性的和谐交融 |
汪文光 |
《中小学数学》2011/06/P30 |
犹如思维的两个侧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它们是相互补充的,有时是交替使用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依靠感性形象,它的思维过程不靠概念思维,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感性心理功能。而抽象思维的过程始终依靠概念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往往是相互关联、交融并用的。
本文举例介绍了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交融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