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出处 |
主要内容 |
1.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在首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论坛的讲话 |
王元 |
《中小学数学》2011/05/P1 |
王元,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讲话稿从小学的数学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家庭教育等几方面深入浅出地谈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个人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2.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
秦永贵 |
《中小学数学》2011/05/P16 |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质量提高幅度不大,本文作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
3.提升学生思维 不必另起炉灶 |
高元影 |
《中小学数学》2011/05/P27 |
本文作者认为: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学习了什么内容,而在于他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如果我们教学奥数时,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机械模仿,是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与之相反,利用教科书上的学习素材,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挖掘题目中蕴含的思维训练价值,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同样也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本文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说明之。 |
4.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你的数学课 |
张艳梅 |
《中小学数学》2011/05/P29 |
本文作者认为:教师用新课改理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千方百计给学生喜欢上你的数学课的理由,只有这样,你才会是一个受欢迎的老师。
本文以作者设计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
5.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实施“有过程”的教学——以“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对比分析为例 |
刘加霞 |
《小学数学教师》2011/05/P1 |
新课程倡导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即数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互动、情感共鸣的过程,以此达到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培养数学能力,同时对数学(甚至对人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做到这一切需要教师读懂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思维特点,本文结合“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来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