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资料索引(八十六)

作者/来源:资料室 发布时间:2011-03-23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资料索引(八十六)

篇名

作者

出处

主要内容

1.三年级学生理解和倍、差倍关系的教学实验与研究

董丽君

《中小学数学》2011/03/P1

    在新课程改革与实验中,相比较而言,对于应用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是比较多的,从教学目标和存在形态的变化到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改进等等。本文试图以三年级学生理解和倍、差倍关系的实验研究为例,以图形等式表征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通过图形等式推算获得问题的解决,通过从同构异素的问题情境中概括出相同的数学结构模式,增进学生对应用问题特征的理解,并以此降低应用问题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代数思维能力。

2.用“打比方”让思维活起来

刘小燕

《中小学数学》2011/03/P23

    本文作者认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一定的抽象性,都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数学问题之中发现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这应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然而,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他们很难从诸多的数学问题中发现规律与特点,为了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上适当地多运用一些比方,可以让生硬、生涩的数学知识糅合进一些感性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与数学进行柔性的接触,从而选择最佳的解法,既能拓宽解题思路,又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3.不妨如此教——三年级等量代换练习题教学中的体会

蔡蕾

《中小学数学》2011/03/P26

    等量代换的思想是比较抽象的,往往要经过几次转换,才能到达最后的结果。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如果用算式表示“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有些高。如果不用算式,那该如何记录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呢?本文举例反映了作者的具体做法,供参考。

4.“悟”:数学学习的必由之路

朱红伟

《江苏教育》2011/02/P35

数学教学要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对过分抽象的逻辑推理往往不能理解,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本文作者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悟”,从某种程度上讲,“悟”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必由之路。

本文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数学。

5.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内部言语能力的思考

谢晓富

《江苏教育》2011/02/P41

    本文作者认为:独立思考作为一种思维品质,其培养与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是从培养内部言语能力开始的。本文介绍了发展内部言语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资料室   2011/03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07号




图片飘窗效果

15847515551738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