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 |
作者 |
出处 |
主要内容 |
1.基于言语实践的对话教学——古诗词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课堂观察 |
执教者:王树华;观察者:陈刚 |
《语文教学通讯》2010/11/P22 |
执教者王老师钟情于“对话·内化”教学的钻研与探索,着力追求平等、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对话。
本文记录了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实录,诗词教学的实践策略和本课特点。 |
2.“有效的朗读教学”三人谈 |
胡根林,
孙慧玲,
俞丽玉 |
《语文教学通讯》2010/11/P9 |
朗读既是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什么是朗读?其教学功能是什么?怎样开展有效的朗读教学?本文的“三人谈”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值得关注。 |
3.思辨,阅读课堂教学的另一道风景——听赵志祥老师执教《鹿和狼的故事》有所思 |
梁柏腾 |
《语文教学通讯》2010/11/P44 |
本文作者记录了听赵老师执教的《鹿和狼的故事》一课后的感想,认为本课最突出的特色莫过于引发学生的思辨,并以思辨为组织教学手段贯穿整个课堂,始终着眼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呈现。 |
4.沈从文教创作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
黄瑞夷 |
《语文教学通讯》2010/11/P46 |
对作文不可教而教,汪曾祺先生有一独特的描述:“……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从作家自身的体会看,作文其实还是可以教的,关键是那个教的人与那个教的法,是不是都在一个“恰当”或者说在那个“适合”上。
本文作者记录了沈从文先生对习作教学的描写,认为能把我们的作文教学引向一个新的天地。 |
5.识字教育:究竟应该何时识、如何教——也谈识字教育的科学化问题 |
周德藩 |
《江苏教育》2010/11/P28 |
本文结合10余年的科学认读实验,对识字教育究竟应该何时识、如何教的问题,亦即识字教育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仅明确提出了“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3岁开始”的结论,而且对为什么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3岁开始进行了回答,同时指出了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
6.延迟性评价:与精彩有个约会 |
黄元虎 |
《小学教学》2010/12/P16 |
延迟性评价,即推迟对学生的评价,是将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和中央教科所华国栋研究员的“差异教学论”引进课堂评价,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流想法,并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意与灵感,诱发更多有创意的思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长,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本文试结合几则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延迟性评价。 |
7.不能弱化的引领——关于习作指导情境创设的点滴思考 |
吴学慧 |
《小学教学》2010/12/P4 |
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进行习作指导,是习作过程中对学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启蒙、示范与引领,是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描写、表达真情等基本能力的重要方式。
本文介绍了如何加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引领作用,让情境真正成为激发学生情思的“心灵空气”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