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会动的词

作者/来源:赵临非 发布时间:2006-01-06

会动的词 

                      

与学生的相处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时而激动;时而欣喜;时而懊恼;时而令我回味无穷;时而愤怒……为人师已有数年,然而,似乎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新的东西在涌现。天真可爱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学英语,面对这门学科除了新鲜与好奇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担忧。特别是有些差生害怕英语像语文、数学一样难学,害怕自己会考不及格。我作为他们的老师,真心的爱他们,从而体会到这矛盾的心情。可往往有时却让我不知所措。

我记得那节课是新授课,讲动词。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老师说了半天,急得抓耳挠腮,还是有不少学生如听天书,浑然无悟。为了把课上得有新意、有生机,同时能够更好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并且可以巩固语言知识。我精心地备课,并且准备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图片与卡片。
    
 上完这节课,小A竟然问我:“老师,什么叫动词?是不是会动的词?”此时,我又好气又好笑,因为辛辛苦苦准备的课竟被一个可笑的问题全盘否定。我真想狠狠地训斥他一顿,转念一想,也许这样他再也不会有学习积极性,也许我真疏忽了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于是,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很理直气壮地告诉我:“动词,动词就是会动的词。因为名词就是物体的名称。”噢,原来他是从字面理解。 听了他的解释,我不想一下子否定他幼稚的观点,更不想与他讲深奥的语法观点。“头脑风暴”告诉我们,教师不要评估任何观念,欢迎随心所欲的思考。一个怪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多好的探究问题呀!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生成性学习,涉及的问题不是预设的,而是源于随时随地地学习。

课后,我重新设计了我的教案。在课中除了用图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外,另请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用猜谜的方式(猜之前先提游戏要求:用一个动词说说一位学生做的动作),这样潜移默化地阐明了动词的意思。有意识地提问:“What can you do?What do you like?” 比一比谁的能力最强,爱好最广泛,评出最佳小能手。既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教学“动词”的目的。为了让这节课达到高潮,于是我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活泼欢快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并讲所学的内容灵活运于实践中。于是我组织学生们成立八个兴趣小组:run and jump, swim, draw, sing and dance, see the film, play football, play the musical instrument ,read the book. 要求他们用所学的动词,报名参加时还必须做一个动作。这下教室象炸开了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学生甚至提出多参加几个小组。我当然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这中间包括小A),我发现在游戏过程中他的学习热情一直很高涨,他的回答与眼神无意告诉我他懂了。最后他赢得了Champion的光荣称号。

此时,我很欣慰,反之则会使班中再会出现一个不爱学英语的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对于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们这样的特点,要给知识一个家,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诉诸于情感,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学习才会有生命力。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认识到:当学生提出不可思议的问题时,我不要急于批评他,而是让学生通过老师再次细心地传授,得出答案。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对于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们这样的特点,要给知识一个家,需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感情与感情的共鸣。只有诉诸于情感,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学习才会有生命力。所以我想:只要善于引导,学生遇到的困难自己都会很好地解决的。因为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技能。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质疑,并用自己的力行去验证,用心去感悟。

我高兴,我能解答他这个古怪的问题,更让我觉得教师要继续钻研业务知识,把枯燥的业务知识变得更有情趣。只有触动孩子的心灵,教育者才会有丰盈的收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07号




图片飘窗效果

15847515551738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