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资料索引(三十八) 篇名 作者 出处 主要内容 1.谈“差”的逻辑思维训练 孙双喜 《中小学数学》2005/10/P26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把小学数学中与差有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研究。在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感悟“差”,建立“差”的概念,使学生准确理解数量差中的三要素,准确掌握倍比差中的差与单位“1”的关系,正确区分数量差与倍比差,达到准确熟练解题,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2.预习,不该冷落的学习方式 潘旭东,陆凤儿 《中小学数学》2005/10/P5 本文作者认为:一个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在思维上就比其他同学先一步找到知识归类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他的探究欲望更强,他的思考更敏锐,当然他的思维也更有深度,还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敲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此说来,预习无疑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3.“和、差、积、商”随有关数量变化的规律的教学 张桂芹 《中小学数学》2005/10/P24 “和、差、积、商”随有关数量变化的规律,是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知识属于规律性教学的范畴,内容比较抽象,变化比较复杂,而学生的年龄又较小,习惯于直观,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点。本文作者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一套“记录法”,即把“和、差、积、商”随有关数量的变化先做一个简单记录,最后再根据记录情况确定“和、差、积、商”的变化。 本文记录了这一教学方法。 4.设思维之境 享数学之美—张齐华《因数与倍数》教学片断赏析 杜义超 《中小学数学》2005/10/P44 张齐华老师《因数与倍数》的课堂教学,积极挖掘了数学宝库,创设了数学思维活动的适宜环境,学生在思维碰撞、交流中,体验因自身智力的淋漓发挥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畅享数学之美。 本文记录了这一教学片段。 5.应用题“边缘化”之忧 高崇仪 《中小学数学》2005/10/P4 本文作者对小学数学课改的教学现状,做了一些调查与分析,发现应用题教学普遍比较松散,教学目标存在随意性,教师之间的教学差异比较大。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在教科书中被“边缘化”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事实。 本文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以及如何认识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 6.如何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方霞莲 《中小学数学》2005/10/P22 本文作者用了一个巧法来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动手实践和研讨中,学生非常清楚平行四边形不同的底对应不同的高,进一步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高”和“底”的含义。 7.谈谈几个“失败的教学案例” 吕宪军,王书臣 《小学数学教师》2005/10/P46 本文作者通过对几个失败的教学案例的撰写,反思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深刻挖掘教材中最本质的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能够在多种不同的意义环境中向儿童呈现数学过程。 8.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王笑晖,胡光缔 《小学数学教师》2005/10/P25 本文通过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案例及分析的撰写,认为教师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适时组织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练习设计步步递进,体现拓展应用方面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 9.论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生成 吴亚萍 《小学数学教师》2005/10/P1 聚焦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变革研究,阐述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生成性过程的内涵和展开逻辑,并以案例的方式展现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不同状态。本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生成性过程系列文章的首篇,专论教学过程互动生成的内涵和展开逻辑。 10.新课程下一节“应用题”课的教学与思考 费岭峰,万培珍 《小学数学教师》2005/10/P13 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取向更侧重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解决问题”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 本文对此作了论述。 11.“善待”激励 许守达 《小学数学教师》2005/10/P63 本文关注使用激励的教师所使用的激励方式是否为所学内容服务,是否为施教对象所接纳,是否通过不同激励方式这一外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12.谨慎处理细节 留住精彩瞬间 郭木生 《小学数学教师》2005/10/P56 本文作者用案例来说明教学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否则,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就会在教师的经意和不经意中流失。
———日晖新村小学资料室 20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