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的建设 > 思想建设

党员学场——2013年10月——徐亦欢

作者/来源:日晖新村小学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3-11-06

“党员学场”—— 读书交流
2013年10月
推荐人: 徐亦欢

推 荐 文 章 教师像辛勤的园丁,这样的比喻在我们心中已根深蒂固。而宁波一名六年级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园丁与导游》的作文,引发了人们对于教师角色与定位的思考。
文中写道,“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成长为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段文字被班主任老师放到了微博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热议。
园丁,还是导游?事实上,大家争议的主题并非如何比喻教师,而是“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
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园丁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道德引领,就好比园丁给树苗精心浇水、施肥,让其沐浴阳光、雨露。
小树苗并非生长在温室里,学生也并非生活在消过毒的无菌室里。当风雨侵袭时,园丁要保护树苗;当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学生时,教师要适时引导与呵护。
教师是园丁,其任务就是让树苗花朵茁壮成长,鼓励它们千姿百态;而不能拿着一把剪刀,把“不听话的枝丫”一一剪去,让树苗花朵“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扼杀生机;更不能像栽培盆景那样,硬要让学生“拗造型”,看上去赏心悦目,夺人眼球,实际上身心已经扭曲。
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或许在更多时候可以成为“导游”。当然,这个导游和我们平日里的导游还是有区别的。平日里的导游,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线带领游客游玩,解说词也都事先背好,游客缺乏自主性。
如果教师当“导游”,一方面要“导”好,既有事先设计好的引导的路径,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时改变路径,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探路。学生身处信息爆炸、世相纷杂的时代,“导游”要教给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赋予他们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
另一方面还要“游”好,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快乐、自主的状态下“游历”知识大道,一路行走,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小学生的一篇作文,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表明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关注与期望。怎样当好“园丁”或是“导游”,教师本身的素养和追求起决定性作用。
身为教师,如果热爱这份事业,用心去做,用情去做,那么无论做的是“园丁”还是“导游”,都可以表现出色。
将这篇小学生作文放上微博的老师,就是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对于孩子们的作文,并非是打个分数完事,而是带着欣赏、鼓励、理解的心态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放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供大家欣赏、思考。
相信这样的老师,是好园丁,也是好导游。上海评选出的历届“教育功臣”,是教师群体中的杰出典范,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可以发现,他们既是好园丁,也是好导游,能很好地扮演这两种角色,并根据教育对象的需要和特点而适时进行角色转换。
同时,怎样当好“园丁”或是“导游”,上级部门的考核评价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果,考核评价的标准“分数至上”,那么“园丁”就会把与考试无关、或是有可能影响成绩的“枝丫”剪去,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拔苗助长”。
而“导游”则会设定一条通往“高分”的道路,带着、拉着、推着学生一路行进,目不斜视、心无杂念。
相反,如果考核评价的标准是“素质为上,多元发展”,那么“园丁”才会让花草树木各展其姿,“导游”才会设计多种路径,带着学生游玩、探幽,鼓励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对于培养好园丁和好导游,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如果是园丁,就请实现“桃李满天下”;如果是导游,就请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海洋,走向壮美的人生。
推 荐 理 由 本文作者徐敏是《上海教育》杂志的专栏作者,其系列后续文章将在“第一教育”微信平台上陆续发出。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联合号,内容分校长圈、教师圈和成才圈三部分,致力于为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一线教师、家长、学生,关注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最前沿、使用的教育信息。

上海市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党支部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07号




图片飘窗效果

1584751555173875.jpg